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水经注全文
《水经注》是中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水经注》 / 郦道元 著
《水经注》在线阅读

水经注

作者:郦道元

年代:北魏晚期

作品简介:《水经注》是古代中国地理名著,共四十卷。作者是北魏晚期的郦道元。《水经注》因注《水经》而得名,《水经》一书约一万余字,《唐六典·注》说其“引天下之水,百三十七”。《水经注》看似为《水经》之注,实则以《水经》为纲,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中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由于书中所引用的大量文献中很多散失了,所以《水经注》保存了许多资料,对研究中国古代的历史、地理有很多的参考价值。 《水经注》对于中国地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中国和世界地理学史上有重要地位。《水经注》中山川景物的描写,还被作为文学作品受到后人高度评价。书中的缺点也有:他因为是北朝人,所以南方水系的记录有些简单,其中还有些差错。当然,如此宏富的巨作,受到当时时代和条件的限制,难免存在不少错误。唐代杜佑在《通典》中即已明确指出其黄河河源问题上的“纰缪”。另外由于他不可能到边远地区和南方进行实地调查,这方面错误也较多些。有些地方的引书也不尽可信等等,但这些并不损害全书价值。 《水经注》原有40卷,宋初已缺5卷,后人将其所余35卷,重新编定成40卷。由于迭经传抄翻刻,错简夺伪十分严重,有些章节甚至难以辨读。明清时不少学者为研究《水经注》做了大量工作,有的订正了经注混淆500余处,使经注基本恢复了原来面貌。有的做了不少辑佚工作,更多的是做了校勘注疏工作,清末著名学者杨守敬与其弟子熊会贞用了毕生精力撰写了《水经注疏》和编绘了古今对照、朱墨套印的《水经注图》,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了有段熙仲点校、陈桥驿复校的《水经注疏》,为今后研究利用《水经注》提供了方便。 《水经》是中国第一部记述河道水系的专著。旧传为西汉桑钦所作。经清代学者考证,大概是三国时人所作。原书列举大小河道137条,内容非常简略。郦道元就力之所及,搜集了有关水道的记载和他自己游历各地、跋涉山川的见闻为《水经》所注,对《水经》中的记载以详细阐明并大为扩充,介绍了1252条河流。注中除记载水道变迁沿革外,还记叙了两岸的山陵城邑、风土人情、珍物异事。凡北魏以上的掌故、旧闻都可以得到考证。单以兵要地理资料一项而言,全注记载的从古以来的大小战役不下300次,许多战例都生动地说明了熟谙地理,利用地形,争夺桥梁、险道、仓储的重要性。《水经注》对研究中国古代的历史、地理有很多的参考价值……
《太玄经》 《无量寿经》 《六韬》 《抱朴子》 《神农本草经》 《水经注》 《绿野仙踪》 《四十二章经》 《反经》 《尔雅》 《子不语》 《颜氏家训》 《长短经》 《三侠五义》 《东周列国志》 《大唐西域记》 《茶经》 《三都赋》 《淮南子》 《素书》 《孝经》 《商君书》 《老残游记》 《太平广记》 《九章算术》 《东京梦华录》 《官场现形记》 《酉阳杂俎》 《镜花缘》 《警世通言》 《荡寇志》 《洗冤集录》 《孔子家语》 《醒世恒言》 《元史》 《孽海花》 《薛刚反唐》 《初刻拍案惊奇》 《儿女英雄传》 《雍正剑侠图》 《列女传》 《越绝书》 《吴越春秋》 《人物志》 《大戴礼记》 《小五义》 《封神演义》 《搜神记》 《聊斋志异》 《小八义》 《说岳全传》 《剪灯新话》 《二刻拍案惊奇》 《隋唐演义》 《东游记》 《济公全传》 《狄公案 》 《花月痕》 《贞观政要》 《十二楼》 《穆天子传》 《朝野佥载》 《神仙传》 《博物志》 《武林旧事》 《春秋配》 《海上花列传》 《孙膑兵法》 《龙文鞭影》 《千金要方》 《濒湖脉学》 《奇经八脉考》 《洛阳伽蓝记》 《佛国记》 《三遂平妖传》 《明季北略》 《三朝北盟会编》 《浮生六记》 《唐才子传》 《明儒学案》 《高士传》

《水经注》原文

  仑墟在西北,三成为昆仑丘。《昆仑说》曰:昆仑之山三级:下曰樊桐,一名板桐;二曰玄圃,一名阆风;上曰层城,一名天庭;是为太帝之居。   去嵩高五万里,地之中也。   《禹本纪》与此同。高诱称河出昆山,伏流地中万三千里,禹导而通之;出积石山。案《山海经》:自昆仑至积石千七百四十里。自积石出陇西郡至洛,准《地志》可五千余里。又案《穆天子传》:天子自昆山入于宗周,乃里西土之数。自宗周瀍水以西,至于河宗之邦、阳纤之山,三千有四百里,自阳纤西至河首四千里,合七千四百里。《外国图》又云:从大晋国正西七万里,得昆仑之墟,诸仙居之。数说不同,道阻且长,经记绵褫,水…
  又南入葱岭山,又从葱岭出而东北流。   河水重源有三,非惟二也。一源西出捐毒之国葱岭之上。西去休循二百余里,皆故塞种也。南属葱岭,高千里。《西河旧事》曰:葱岭在敦煌西八千里,其山高大,上生葱,故曰葱岭也。河源潜发其岭,分为二水,一水西径休循国南,在葱岭西。郭义恭《广志》曰:休循国居葱岭,其山多大葱。又径难兜国北,北接休循,西南去厨宾国三百四十里。河水又西径罽宾国北。月氏之破,塞王南君罽宾,治循鲜城。土地平和,无所不有,金银珍宝,异畜奇物,逾于中夏,大国也。山险,有大头痛、小头痛之山,赤土,身热之阪,人畜同然。河水又西径月氏国南。治监氏城,其俗与安…
  北过北地富平县西,河侧有两山相对,水出其间,即上河峡也,世谓之为青山峡。河水历峡北注,枝分东出。河水又北径富平县故城西。秦置北部都尉,治县城,王莽名郡为威戎,县曰持武。建武中,曹凤字仲理,为北地太守,政化尤异,黄龙应于九里谷高冈亭,角长三尺,大十围,梢至十余丈。天子嘉之,赐帛百匹,加秩中二千石。河水又北,薄骨律镇城。在河诸上,赫连果城也。桑果余林,仍列洲上。但语出戎方,不究城名。访诸耆旧,咸言故老宿彦云,赫连之世,有骏马死此,取马色以为邑号,故目城为白口骡韵之谬,遂仍今称,所未详也。河水又径典农城东,世谓之胡城。又北径上河城东,世谓之汉城。薛瓒曰…
  又南过河东北屈县西,河水南径北屈县故城西,西四十里有风山,上有穴如轮,风气萧瑟,习常不止,当其冲飘也,略无生草,盖常不定,众风之门故也。风山西四十里,河南孟门山。《山海经》曰:孟门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黄垩、涅石。《淮南子》曰:龙门未辟,吕梁未凿,河出孟门之上,大溢逆流,无有丘陵,高阜灭之,名曰洪水。大禹疏通,谓之孟门。故《穆天子传》曰:北登孟门,九河之隥。孟门,即龙门之上口也,实为河之巨阨,兼孟门津之名矣。此石经始禹凿,河中漱广,夹岸崇深,倾崖返捍,巨石临危,若坠复倚。古之人有言,水非石凿,而能入石,信哉!其中水流交冲,素气云浮,往来遥观者,…
  又东过平县北,湛水从北来注之。   河水又东径河阳县故城南。《春秋经》书天王狩于河阳,王申,公朝于王所,晋侯执卫侯归于京师,《春秋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冬,会于温,执卫侯。是会也,晋侯召襄王以诸侯见,且使王狩。仲尼曰:以臣召君,不可以训。故书曰天王狩于河阳,言非其狩地。服虔、贾逵曰:河阳,温也。班固《汉书。地理志》,司马彪、袁山松《郡国志》,《晋太康地道记》,《十二州志》:河阳别县,非温邑也。汉高帝六年,封陈涓为侯国,王莽之河亭也。《十三州志》曰:治河上,河,孟津河也。郭缘生《述征记》曰:践土,今冶坂城。是名异《春秋》焉,非也。今河北见者,河阳城故…
  汾水出太原汾阳县北管涔山。   《山海经》曰:《北次二经》之首,在河之东,其首枕汾,曰管涔之山,其上无木,而下多玉,汾水出焉,西流注于河。《十三州志》曰:出武州之燕京山。亦管涔之异名也。其山重阜修岩,有草无木,泉源导于南麓之下,盖稚水蒙流耳。又西南,夹岸连山,联峰接势。刘渊族子曜尝隐避于管涔之山,夜中忽有二童子入,跪曰:管涔王使小臣奉谒赵皇帝。献剑一口,置前,再拜而去。以烛视之,剑长二尺,光泽非常,背有铭曰:神剑御,除众毒。曜遂服之,剑随时变为五色也。后曜遂为胡王矣。汾水又南,与东、西温溪合。水出左右近溪,声流翼注,水上杂树交荫,云垂烟接。自是水…
  济水出河东垣县东王屋山,为沇水。   《山海经》曰:王屋之山联水出焉,西北流,注于秦泽。郭景纯云:联、沇声相近,即沇水也。潜行地下,至共山南,复出于东丘。今原城东北有东丘城。孔安国曰:泉源为沇,流去为济。《春秋说题辞》曰:济,齐也;齐,度也,贞也。《风俗通》曰:济出常山房子县赞皇山,庙在东郡临邑县。济者,齐也,齐其度量也。余按二济同名,所出不同,乡原亦别,斯乃应氏之非矣。今济水重源出轵县西北平地。水有二源:东源出原城东北,昔晋文公伐原以信,而原降,即此城也。俗以济水重源所发,因复谓之济原城。其水南径其城东故县之原乡。杜预曰:沁水县西北有原城者是也…
  又东至乘氏县西,分为二,《春秋左传》傅公三十一年,分曹地东傅,于济。济水自是东北流,出巨泽。   其一水东南流,其一水从县东北流,入巨野泽。南为菏水,北为济读,径乘氏县与济渠、濮渠合。北济自济阳县北,东北径煮枣城南。《郡国志》曰:冤朐县有煮枣城。即此也。汉高祖十二年,封革朱为侯国。北济又东北径冤朐县故城北,又东北径吕都县故城南,王莽更名之曰祁都也。又东北径定陶县故城北。汉景帝中六年,以济水出其北,东注分梁于定陶,置济阴国,指北济而定名也。又东北与濮水合。水上承济水于封丘县,即《地理志》所谓濮渠水首受济者也。阚駰曰:首受别济,即北济也。其故渎自济东…
  清水出河内修武县之北黑山,黑山在县北白鹿山东,清水所出也,上承诸陂散泉,积以成川。南流西南屈,瀑布乘岩,悬河注壑二十余丈,雷赴之声,震动山谷。左右石壁层深,兽迹不交,隍中散水雾合,视不见底。南峰北岭,多结禅栖之士,东岩西谷,又是刹灵之图,竹柏之怀,与神心妙远,仁智之性,共山水效深,更为胜处也。其水历涧飞流,清冷洞观,谓之清水矣。溪曰瑶溪,又曰瑶涧。清水又南,与小瑶水合,水近出西北穷溪,东南流注清水。清水又东南流,吴泽陂水注之,水上承吴陂于修武县故城西北。修武,故宁也,亦曰南阳矣。马季长曰:晋地自朝歌以北至中山为东阳,朝歌以南至轵为南阳。故应劭《地…
  浊漳水出上党长子县西发鸠山,漳水出鹿谷山,与发鸠连麓而在南。《淮南子》谓之发苞山,故异名互见也。左则阳泉水注之,右则伞盖水入焉。三源同出一山,但以南北为别耳。东过其县南,又东,尧水自西山东北流,径尧庙北,又东径长子县故城南。周史辛甲所封邑也。《春秋》襄公十八年,晋人执卫行人石买于长子,即是县也。秦置上党郡,治此。其水东北流入漳水。漳水东会于梁水,梁水出南梁山,北流径长子县故城南。《竹书纪年》曰:梁惠成王十二年,郑取屯留、尚子、涅。尚子,即长子之异名也。梁水又北入漳水。   屈从县东北流,陶水南出陶乡,北流径长子城东,西转径其城北,东注于漳水。  …
  易水出涿郡故安县阎乡西山,易水出西山宽中谷,东径五大夫城南。昔北平侯王谭,不从王莽之政,子兴生五子。并避时乱,隐居此山,故其旧居,世以为五大夫城,即此。《岳赞》云:五王在中,庞葛连续者也。易水又东,左与子庄溪水合,水北出子庄关,南流径五公城西,屈径其城南。五公,即王兴之五子也。光武即帝位,封为五侯:元才北平侯,益才安憙侯,显才蒲阴侯,仲才新市侯,秀才为唐侯。所谓中山五王也,俗又以五公名居矣。二城并广一里许,俱在冈阜之上,上斜而下方。其水东南入于易水。易水又东,右会女思谷水,水出西南女思涧,东北流注于易,谓之三会口。易水又东届关门城西南,即燕之长城…
  圣水出上谷,故燕地,秦始皇二十三年,置上谷郡。王隐《晋书地道志》曰:郡在谷之头,故因以上谷名焉。王莽更名朔调也。水出郡之西南圣水谷,东南流径大防岭之东首,山下有石穴,东北洞开,高广四五丈,入穴转更崇深,穴中有水。耆旧传言,昔有沙门释惠弥者,好精物隐,尝篝火寻之,傍水入穴三里,有余穴分为二:一穴殊小,西北出,不知趣诣;一穴西南出,入穴经五六日方还,又不测穷深。其水夏冷冬温,春秋有白鱼出穴,数日而返,人有采捕食者,美珍常味,盖亦丙穴嘉鱼之类也。是水东北流入圣水。圣水又东径玉石山,谓之玉石口,山多珉玉、燕石,故以玉石名之。其水伏流里余,潜源东出,又东。…
  漯水出雁门阴馆县,东北过代郡桑乾县南,漯水出于累头山,一曰治水。泉发于山侧,沿波历涧,东北流出山,径阴馆县故城西。县,故楼烦乡也。汉景帝后三年置,王莽更名富臧矣。魏皇兴三年,齐平,徙其民于县,立平齐郡。漯水又东北流,左会桑乾水,县西北上平,洪源七轮,谓之桑乾泉,即溹涫水者也。耆老云:其水潜通,承太原汾阳县北燕京山之大池,池在山原之上,世谓之天池,方里余,澄渟镜净,潭而不流,若安定朝那之湫渊也。清水流潭,皎焉冲照,池中尝无斥草,及其风箨有沦,辄有小鸟翠色,投渊衔出,若会稽之耘鸟也。其水阳熯不耗,阴霖不滥,无能测其渊深也。古老相传,言尝有人乘车于池侧…
  湿余水出上谷居庸关东,关在沮阳城东南六十里居庸界,故关名矣。更始使者入上谷,耿况迎之于居庸关,即是关也。其水导源关山,南流历故关下。溪之东岸有石室三层,其户牖扇扉,悉石也,盖故关之候台矣。南则绝谷,累石为关垣,崇墉峻壁,非轻功可举,山岫层深,侧道褊狭,林鄣邃险,路才容轨,晓禽暮兽,寒鸣相和,羁官游子,聆之者莫不伤思矣。其水历山南径军都县界,又谓之军都关。《续汉书》曰:尚书卢植隐上谷军都山是也。其水南流出关,谓之下口,水流潜伏十许里也。   东流过军都县南,又东流过蓟县北,湿余水故渎东径军都县故城南,又东,重源潜发,积而为潭,谓之湿余潭。又东流,易…
  洛水出京兆上洛县遭举山,《地理志》曰:洛出冢岭山。《山海经》曰:出上洛西山。又曰:讙举之山,洛水出焉。东与丹水合,水出西北竹山东,南流注于洛。洛水又东,尸水注之,水北发尸山,南流入洛。洛水又东得乳水,水北出良余山,南流注于洛。洛水又东会于龙余之水,水出蛊尾之山,东流入洛。洛水又东至阳虚山,合玄扈之水。《山海经》曰:洛水东北流,注于玄扈之水是也。又曰自鹿蹄之山以至玄扈之山,凡九山,玄扈亦山名也,而通与讙举,为九山之次焉。故《山海经》曰:此二山者洛间也。是知玄扈之水,出于玄扈之山,盖山水兼受其目矣。其水径于阳虚之下。《山海经》又曰:阳虚之山,临于玄扈…
  谷水出宏农黾池县南墦冢林谷阳谷,《山海经》曰:傅山之西有林焉,曰墦冢,谷水出焉,东流注于洛,其中多玉。今谷水出千崤东马头山谷阳谷,东北流历黾池川,本中乡地也。汉景帝中二年,初城,徙万户为县,因崤黾之池以目县焉。亦或谓之彭池,故徐广《史记音义》曰:黾,或作彭。谷水出处也。谷水又东径秦、赵二城南。司马彪《续汉书》曰:赤眉从黾池自利阳南,欲赴宜阳者也。世谓之俱利城。耆彦曰:昔秦、赵之会,各据一城,秦王使赵王鼓瑟。蔺相如令秦王击缶处也。冯异又破赤眉于是川矣,故光武《玺书》曰: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嵎,收之桑榆矣。谷水又东径土崤北,所谓三崤…
  渭水出陇西首阳县渭谷亭南鸟鼠山,渭水出首阳县首阳山渭首亭南谷,山在鸟鼠山西北。此县有高城岭,岭上有城,号渭源城,渭水出焉。三源合注,东北流径首阳县西,与别源合,水南出鸟鼠山渭水谷,《尚书。禹贡》所谓渭出鸟鼠者也。《地说》曰:鸟鼠山,同穴之枝干也。渭水出其中,东北过同穴枝间,既言其过,明非一山也。又东北流而会于殊源也。渭水东南流径首阳县南,右得封溪水,次南得广相溪水,次东得共谷水,左则天马溪水,次南则伯阳谷水,并参差翼注,乱流东南出矣。   东北过襄武县北,广阳水出西山,二源合注,共成一川,东北流注于渭。渭水又东南径襄武县东北,荆头川水入焉,水出襄…
  又东过武功县北,渭水于县,斜水自南来注之。水出县西南衙岭山,北历斜谷,径五丈原东。诸葛亮《与步骘书》曰:仆前军在五丈原,原在武功西十里余。水出武功县,故亦谓之武功水也。是以诸葛亮《表》云:臣遣虎步监孟琰,据武功水东。司马懿因水长,攻琰营,臣作竹桥,越水射之。桥成驰去。其水北流注于渭。《地理志》曰:斜水出衙岭北,至郿注渭。渭水又东,径马冢北。诸葛亮《与步骘书》曰:马冢在武功东十余里,有高势,攻之不便,是以留耳。渭水又径武功县故城北,王莽之新光也。《地理志》曰:县有太一山,古文以为终南。杜预以为中南也。亦曰:太白山在武功县南,去长安二百里,不知其高几…
  又东过槐里县南,又东,涝水从南来注之。   渭水径县之故城南。《汉书集注》,李奇谓之小槐里。县之西城也。又东与芒水枝流合,水受芒水于竹圃。东北流,又屈而北入于渭。渭水又东北径黄山宫南,即《地理志》所谓县有黄山宫,惠帝二年起者也。《东方朔传》曰:武帝微行,西至黄山宫,故世谓之游城也。就水注之。水出南山就谷,北径大陵西。世谓之老子陵。昔李耳为周柱史,以世衰入戎,于此有冢,事非经证。然庄周著书云:老聃死,秦失吊之,三号而出。是非不死之言。人禀五行之精气,阴阳有终变,亦无不化之理。以是推之,或复如传。古人许以传疑。故两存耳。就水历竹圃,北与黑水合。水上承…
  漾水出陇西氏道县.冢山,东至武都沮县为汉水。常璩《华阳国志》曰:汉水有二源,东源出武都氐道县漾山,为漾水。《禹贡》导漾东流为汉是也。西源出陇西西县.冢山,会白水,径葭萌入汉。始源曰沔。按沔水出东狼谷,径沮县入汉。《汉中记》曰:.冢以东,水皆东流,.冢以西,水皆西流。即其地势源流所归,故俗以.冢为分水岭。即此推沔水无西入之理。刘澄之云:有水从阿阳县,南至梓潼、汉寿,入大穴,暗通冈山。郭景纯亦言是矣。冈山穴小,本不容水,水成大泽而流,与汉合。庾仲雍又言,汉水自武遂川,南入蔓葛谷,越野牛,径至关城合西汉水。故诸言汉者,多言西汉水至葭萌人汉。又曰:始源曰沔,…
  汝水出河南梁县勉乡西天息山,《地理志》曰:出高陵山,即猛山也。亦言出南阳鲁阳县之大盂山。又言:出弘农卢氏县还归山。《博物志》曰:汝出燕泉山,并异名也。余以水平中,蒙除鲁阳太守,会上台下,列山川图,以方志参差,遂令寻其源流。此等既非学徒,难以取悉,既在径见,不容不述。今汝水西出鲁阳县之大盂山蒙柏谷,岩鄣深高,山岫邃密,石径崎岖,人迹裁交,西即卢氏界也。其水东北流,径太和城西,又东流径其城北。左右深松列植,筠柏交荫,尹公度之所栖神处也。又东届尧山西岭下,水流两分,一水东径尧山南,为滍水也,即《经》所言滍水出尧山矣。一水东北出为汝水,历蒙柏谷,左右岫壑…
  颍水出颍川阳城县西北少室山,秦始皇十七年,灭韩,以其地为颍川郡,盖因水以著称者也。汉高帝二年,以为韩国。王莽之左队也。《山海经》曰:颍水出少室山。《地理志》曰:出阳城县阳乾山,今颍水有三源奇发,右水出阳乾山之颍谷。《春秋》颍考叔为其封人。其水东北流。中水导源少室通阜,东南流,径负黍亭东。《春秋》定公六年,郑伐冯、滑、负黍者也。冯敬通《显志赋》曰:求善卷之所在,遇许由于负黍。京相璠曰:负黍在颍川阳城县西南二十七里。世谓之黄城也。亦或谓是水为本,东与右水合。左水出少室南溪,东合颍水,故作者互举二山,言水所发也。《吕氏春秋》曰:卞随耻受汤让,自投此水而…
  阴沟水出河南阳武县蒗渠,阴沟首受大河于卷县,故渎东南径卷县故城南,又东径蒙城北。《史记》秦庄襄王元年,蒙骛击取成皋、荥阳,初置三川郡,疑即骛所筑也,干事未洋。故渎东分为二,世谓之阴沟水。京相璠以为出河之济,又非所究。俱东绝济隧,右渎东南径阳武城北,东南绝长城,径安亭北,又东北会左渎。左渎又东绝长城,径垣雍城南。昔晋文公战胜于楚,周襄王劳之于此。故《春秋》书甲午,至于衡雍,作王宫于践土。《吕氏春秋》曰,尊天子于衡雍者也。《郡国志》曰:卷县有垣雍城,即《史记》所记韩献秦垣雍是也。又东径开光亭南,又东径清阳亭南,又东合右渎,又东南径封丘县,绝济渎,东南…
  睢水出梁郡鄢县,睢水出陈留县西蒗渠,东北流。《地理志》曰:睢水首受陈留浚仪狼汤水也,《经》言出鄢,非矣。又东径高阳故亭北。俗谓之陈留北城,非也。苏林曰:高阳者,陈留北县也。按在留故乡聚名也。有《汉广野君庙碑》。延熹六年十二月,雍丘令董生,仰余徽于千载,遵茂美于绝代,命县人长照为文,用章不朽之德,其略云:辍洗分餐,咨谋帝猷,陈郑有啄鹿之功,海岱无牧野之战,大康华夏,绥静黎物,生民以来,功盛莫崇,今故字无闻,而单碑介立矣。《陈留风俗传》曰:郦氏居于高阳,沛公攻陈留县,郦食其有功,封高阳侯。有郦峻,字文山,官至公府掾。大将军商有功,食邑于涿,故自陈留徙…
  泗水出鲁卞县北山,《地理志》曰,出济阴乘氏县。又云:出卞县北。《经》言北山,皆为非矣。《山海经》曰:泗水出鲁东北。余昔因公事,沿历徐沇,路径洙、泗,因令寻其源流。水出卞县故城东南,桃墟西北。《春秋》昭公七年,谢息纳季孙之言,以孟氏成邑与晋而迁于桃。杜预曰:鲁国卞县东南有桃墟。世谓之曰陶墟,舜所陶处也,井曰舜井,皆为非也。墟有漏泽,方十五里,渌水澂渟,三丈如减。泽西际阜,俗谓之妫亭山,盖有陶墟、舜井之言,因复有妫亭之名矣。阜侧有三石穴,广圆三四尺。穴有通否,水有盈漏,漏则数夕之中,倾陂竭泽矣。左右民居,识其将漏,预以木为曲洑,约障穴口,鱼鳖暴鳞,不…
  沭水出琅邪东莞县西北山,大弁山与小泰山连麓而异名也。引控众流,积以成川。东南流,径邳乡南,南去县八十许里。城有三面而不周于南,故俗谓之半城。沭水又东南流:左合岘水。水北出大岘山,东南流,径邳乡东,东南流注于沭水也。   东南过其县东,沭水左与箕山之水合。水东出诸县西箕山,刘澄之以为许由之所隐也,更为巨谬矣。其水西南流,注于沭水也。   又东南过莒县东,《地理志》曰:莒子之国,盈姓也,少昊后。《列女传》曰:齐人杞梁殖袭莒,战死,二其妻将赴之,道逢齐庄公,公将吊之。杞梁妻曰:如殖死有罪,君何辱命焉?如殖无罪,有先人之敝庐在下,妾不敢与郊吊。公旋车吊诸…
  沔水出武都沮县东狼谷口,沔水一名沮水。阚駰曰:以其初出沮洳然,故曰沮水也。县亦受名焉。   导源南流,泉街水注之。水出河池县,东南流,入沮县;会于沔。沔水又东南,径沮水戍而东南流,注汉,曰沮口。所谓沔汉者也。《尚书》曰:.冢导漾,东流为汉。《山海经》所谓汉出鲋嵎山也。东北流,得献水口。庾仲雍云:是水南至关城,合西汉水。汉水又东北,合沮口,同为汉水之源也。故如淳曰:此方人谓汉水为沔水。孔安国曰:漾水东流为沔,盖与沔合也。至汉中为汉水,是互相通称矣。沔水又东径白马戍南、浕水入焉。水北发武都氏中,南径张鲁城东。鲁,沛国张陵孙。陵学道于蜀鹤鸣山,传业衡,…
  沔水又东过堵阳县,堵水出自上粉县,北流注之。   堵水出建平郡界故亭谷,东历新城郡。郡,故汉中之房陵县也。世祖建武元年,封邓晨为侯国。汉末以为房陵郡。魏文帝合房陵、上庸、西城,立以为新城郡,以盂达为太守,治房陵故县。有粉水,县居其上,故曰上粉县也。堵水之旁有别溪,岸侧土色鲜黄,乃云可啖。有言饮此水者,令人无病而寿,岂有信乎?又有白马山,山石似马,望之逼真。侧水谓之白马塞。盂达为守,登之而叹曰:刘封、申耽据金城千里,而更失之乎!为《上堵吟》,音韵哀切,有恻人心,今水次尚歌之。堵水又东北径上庸郡,故庸国也。《春秋》文公十六年,楚人、秦人、巴人灭庸。庸…
  沔水与江合流,又东过彭蠡泽,《尚书。禹贡》汇泽也。郑玄曰:汇,回也。汉与江斗,转东成其泽矣。又东北出居巢县南,古巢国也。汤伐桀,桀奔南巢,即巢泽也。《尚书》周有巢伯来朝。《春秋》文公十二年,夏,楚人围巢。巢,群舒国也。舒叛,故围之。永平元年,汉明帝更封菑丘侯刘般为侯国也。江水自濡须口又东,左会栅口,水导巢湖,东径乌上城北,又东径南谯侨郡城南,又东绝塘径附农山北,又东,左会清溪水,水出东北马子砚之清溪也。东径清溪城南,屈而西南,历山西南流,注栅水,谓之清溪口。栅水又东,左会白石山水,水发白石山西,径李鹊城南,西南注栅水。栅水又东南,积而为窦湖,中有…
  淮水出南阳平氏县胎替山,东北过桐柏山,《山海经》曰:淮出余山,在朝阳东,义乡西。《尚书》:导淮自桐柏。《地理志》曰,南阳平氏县,王莽之平善也。《风俗通》曰:南阳平氏县桐柏大复山在东南,淮水所出也。淮,均也。《春秋说题辞》曰:淮者,均其势也。《释名》曰:淮,韦也。韦绕扬州北界,东至于海也。《尔雅》曰:淮为浒。然淮水与醴水同源俱导,西流为醴,东流为淮。潜流地下,三十许里,东出桐柏之大复山南,谓之阳口。水南即复阳县也。阚駰言复阳县,胡阳之乐乡也。元帝元延二年置,在桐柏大复山之阳,故曰复阳也。《东观汉记》曰:朱祐少孤,归外家复阳刘氏。山南有淮源庙,庙前有…
  滍水出南阳鲁阳县西之尧山,尧之未孙刘累,以龙食帝孔甲,孔甲又求之,不得。累惧而迁于鲁县,立尧祠于西山,谓之尧山。故张衡《南部赋》曰:奉先帝而追孝,立唐祠于尧山。尧山在太和川大和城东北,溃水出焉。张衡《南都赋》曰:其川读则滍、澧、、浕,发源岩穴,布濩漫汗,漭沆洋溢,总括急趣,箭驰风疾者也。滍水又历太和川,东,径小和川,又东,温泉水注之。水出北山阜,七源奇发,炎热特甚。阚駰曰:县有汤水,可以疗疾。汤侧又有寒泉焉,地势不殊,而炎凉异致,虽隆火盛日,肃若冰谷矣,浑流同溪,南注滍水。滍水又东径胡木山,东流又会温泉口,水出北山阜,炎势奇毒。腐疾之徒,无能澡其…
  漻水出江夏平春县西,漻水北出大义山,南至厉乡西,赐水入焉。水源东出大紫山,分为二水,一水西径厉乡南,水南有重山,即烈山也。山下有一穴,父老相传,云是神农所生处也,故《礼》谓之烈山氏。水北有九井,子书所谓神农既诞,九井自穿,谓斯水也。又言汲一井则众水动,井今堙塞,遗迹仿佛存焉。亦云赖乡,故赖国也,有神农社。赐水西南流入于漻,即厉水也,赐、厉声相近,宜为厉水矣。一水出义乡西南入随,又注漻。漻水又南径随县注安陆也。南过安陆入于溳。   薪水出江夏蕲春县北山,山即蕲柳也。水首受希水,枝津西南流,历蕲山,出蛮中,故以此蛮为五水蛮。五水谓已水、希水、赤亭水、…
  岷山在蜀郡氐道县,大江所出,东南过其县北。岷山即渎山也,水曰渎水矣。又谓之汶阜山,在徼外,江水所导也。《益州记》曰:大江泉源,即今所闻,始发羊膊岭下,缘崖散漫,小水百数,殆未滥觞矣。东南下百余里,至白马岭,而历天彭阙,亦谓之为天彭谷也。秦昭王以李冰为蜀守,冰见氐道县有天彭山,两山相对,其形如阙,谓之天彭门,亦曰天彭阙。江水自此已上,至微弱,所谓发源滥觞者也。汉元延中,岷山崩,壅江水,三日不流。扬雄《反离骚》云:自岷山投诸江流,以吊屈原,名曰《反骚》也。江永自天彭阙东径汶关,而历氐道县北。汉武帝元鼎六年,分蜀郡北部;置汶山郡以统之。县本秦始皇置,后…
  又东出江关,入南郡界。   江水自关,东径弱关、捍关。捍关,廪君浮夷水所置也。弱关在建平、秭归界。昔巴、楚数相攻伐,藉险置关,以相防捍,秦兼天下,置立南郡,自巫东上皆其域也。   又东过巫县南,盐水从县东南流注之。   江水又东,乌飞水注之。水出天门郡溇中县界,北流径建平郡沙渠县南,又北流径巫县南,西北历山道三百六十里,注于江,谓之乌飞口。江水又东径巫县故城南,县故楚之巫郡也。秦省郡立县,以隶南郡。吴孙休分为建平郡,治巫城。城缘山为塘,周十二里一百一十步,东西北三面皆带傍深谷,南临大江,故夔国也。江水又东,巫溪水注之。溪水导源梁州晋兴郡之宣汉县东…
  又东至华容县西,夏水出焉。   江水左迤为中夏水,右则中郎浦出焉。江浦右迤,南派屈西,极水曲之势,世谓之江曲者也。   又东南当华容县南,涌水入焉。   江水又东,涌水注之。水自夏水南通于江,谓之涌口。二水之间,《春秋》所谓阎敖游涌而逸者也。江水又径南平郡孱陵县之乐乡城北,吴陆抗所筑,后王濬攻之,获吴水军督陆景于此渚也。   又东南,油水从东南来注之。   又东,右合油口,又东径公安县北。刘备之奔江陵,使筑而镇之。曹公闻孙权以荆州借备,临书落笔。杜预克定江南,罢华容置之,谓之江安县,南郡治。吴以华容之南乡为南郡,晋太康元年改曰南平也。县有油水,水…
  青衣水出青衣县西蒙山,东与沫水合也。   县故青衣羌国也。《竹书纪年》梁惠成王十年,瑕阳人自秦道岷山、青衣水来归。汉武帝天汉四年,罢沈黎郡,分两部都尉,一治青衣,主汉民。公孙述之有蜀也,青衣不服,世祖嘉之,建武十九年以为郡。安帝延光元年,置蜀郡属国都尉,青衣王子心慕汉制,上求内附。顺帝阳嘉二年,改曰汉嘉。嘉得此良臣也。县有蒙山,青衣水所发,东径其县,与沫水会于越巂郡之灵关道。青衣水又东,邛水注之,水出汉嘉严道邛来山,东至蜀郡临邛县,东入青衣水。至犍为南安县,入于江。   青衣水径平乡,谓之平乡江。《益州记》曰:平乡江东径峨眉山,在南安县界,去成都…
  淹水出越巂遂久县徼外,吕忱曰:淹水,一曰复水也。   东南至青蛉县。   县有禺同山,其山神有金马、碧鸡,光景倏忽,民多见之。汉宣帝遣谏大夫王褒祭之,欲至其鸡、马,褒道病而卒,是不果焉。王褒《碧鸡颂》曰:敬移金精神马,缥缥碧鸡。故左太冲《蜀都赋》曰:金马骋光而绝影,碧鸡倏忽而耀仪。又东过姑复县南,东入于若水。   淹水径县之临池泽,而东北径云南县西,东北注若水也。益州叶榆河,出其县北界,屈从县东北流,县故滇池叱榆之国也,汉武帝元封二年,使唐蒙开之,以为益州郡。郡有叶榆县,县西北八十里,有吊鸟山,众鸟千百为群,其会呜呼啁哳,每岁七八月至,十六七日则…
  资水出零陵都梁县路山,资水出武陵郡无阳县界唐糺山,盖路山之别名也,谓之大溪水。东北径邵陵郡武冈县南,县分都梁之所置也。县左右二冈对峙,重阻齐秀,间可二里,旧传后汉代五溪蛮,蛮保此冈,故曰武冈,县即其称焉。大溪径建兴县南,又径都梁县南,汉武帝元朔五年,以封长沙定王子敬侯遂之邑也。县西有小山,山上有渟水,既清且浅,其中悉生兰草,绿叶紫茎,芳风藻川,兰馨远馥。俗谓兰为都梁,山因以号,县受名焉。   东北过夫夷县,夫水出县西南零陵县界少延山,东北流径扶县南,本零陵之夫夷县也。   汉武帝元朔五年,以封长沙定王子敬侯义之邑也。夫水又东往邵陵水,谓之邵陵浦,…
  洭水出桂阳县卢聚,水出桂阳县西北上驿山卢溪,为卢溪水,东南流径桂阳县故城,谓之洭水。《地理志》曰:洭水出桂阳,南至四会是也。洭水又东南流,峤水注之,水出都峤之溪,溪水下流,历峡南出,是峡谓之贞女峡。峡西岸高岩,名贞女山。山下际有石,如人形,高七尺,状如女子,故名贞女峡。古来相传,有数女取螺于此,遇风雨昼晦,忽化为石。斯诚巨异,难以闻信。但启生石中,挚呱空桑,抑斯类矣。物之变化,宁以理求乎?溪水又合洭水。洭水又东南入阳山县,右合涟口,水源出县西北百一十里石塘村,东南流,水侧有豫章木,本径可二丈,其株根犹存,伐之积载,而斧迹若新。羽族飞翔不息,其旁众…
  江以南至日南郡二十水,禹贡山水泽地所在,江水出三天子都,《山海经》谓之浙江也。《地理志》云:水出丹阳黟县南蛮中,北径其县,南有博山,山上有石,特起十丈,上峰若剑杪。时有灵鼓潜发,正长临县,以山鼓为候,一鸣,官长一年,若长雷发声,则官长不吉。浙江又北历黟山,县居山之阳,故县氏之。汉成帝鸿嘉二年,以为广德国,封中山宪王孙云客王于此。晋太康中,以为广德县,分隶宣城郡。会稽陈业,洁身清行,遁迹此山。浙江又北径歙县东,与一小溪合。水出县东北翁山,西径故城南,又西南入浙江。又东径遂安县南。溪广二百步,上立杭以相通,水甚清深,潭不掩鳞,故名新定。分歙县立之。晋…

《水经注》相关资料

《水经注》作者郦道元介绍:郦道元(466或472--527)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字善长。范阳(今河北涿县)人。出身于官宦世家,他也先后在平城(北魏都城,今山西大同市)和洛阳担任过御史中尉等中央官吏,并且多次出任地方官。自幼好学,博览群书,并且爱好游览,足迹遍及河南、山东、山西、河北、安徽、江苏、内蒙古等地,每到一地,都留心勘察水流地势,探溯源头,并且阅读了大量地理著作,积累了丰富的地理知识。他认为,地理现象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经过历代的更迭,城邑的兴衰,河道的变迁和山川名称的更易,地理著作必须不断充实完善。他参阅了437种书籍,通过自己的实际考察,终于完成了《水经注…
《水经注》影响价值:《水经注》对于中国地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中国和世界地理学史上有重要地位。《水经注》中山川景物的描写,还被作为文学作品受到后人高度评价。书中的缺点也有:他因为是北朝人,所以南方水系的记录有些简单,其中还有些差错。当然,如此宏富的巨作,受到当时时代和条件的限制,难免存在不少错误。唐代杜佑在《通典》中即已明确指出其黄河河源问题上的“纰缪”。另外由于他不可能到边远地区和南方进行实地调查,这方面错误也较多些。有些地方的引书也不尽可信等等,但这些并不损害全书价值。 《水经注》原有40卷,宋初已缺5卷,后人将其所余35卷,重新编定成40卷。由于迭…
《水经注》成书动机:郦道元(446或472—527),生活于南北朝北魏时期,他在自己序文中写道: 首先,古代地理书籍,《山海经》过于芜杂,《禹贡》《周礼·职方》只具轮廓,《汉书·地理志》记述又不详备,而一些都、赋限于体裁不能畅所记述《水经》一书虽专述河流,具系统纲领,但未记水道以外地理情况。他在游历大好河山时所见所闻十分丰富,为了把这些丰富的地理知识传于后人,所以他选定《水经》一书为纲来描述全国地理情况。王先谦评价:郦道元注《水经》的目的在于“因水以证地,即地以存古”(《王先谦合校本序》)。 其次,他认识到地理现象是在经常变化的,上古情况已很渺茫,其后部族迁徙、城…
《水经注》作品编写特点: 1.例义谨严。凡经文均以“过”字叙述水的流行所经之地,凡注文则以“迳”字作为叙述水的流经之地的标志。二字使经、注分明,全书无一处苟且。 2.确定“迳见”(目验)的鉴定标准,强调实践第一的精神。这是继承了司马迁的传统,依亲历所见,订正材料,以定取舍。 3.提出一个“经之误正”的论点,大胆指出经文水道的讹误,同时也对前人注经的旧解进行了驳斥。这种在尊经时代的实事求是的精神,发展了疑古惑经之风,影响很大。 4.郦道元作注,于所见石刻,有的存录,有的考证。其所录石刻,纠正了《洛阳伽蓝记》所颠倒了的一字石经与三体石经先后的记述错误,又保存了世界上最…
《水经注》其它版本的流传:清代后期,欧洲在18世纪末年出现的石版印刷术传入中国。石印书籍在这时大批出现,包括《水经注》在内。光绪二十年(1894年)长沙宝华书局石印的巾箱本《合校水经注》,即是石印本。 铅印是至今流行的一种印刷技术,中国在30年代曾经出版过几种铅印本《水经注》:一种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四部丛刊》本,由殿本排印而成;一种是中华书局出版的《四部备要》本,由合校本排印而成。这两种铅印本《水经注》,对此书的流行,发生了很大的影响。 一些普通原稿和钞本,制作成铅印本是容易的,但对于一些正文中夹带了珍贵批注的本子,却只有影印才行。1935年,商务印书馆采用影印的…
《水经注》刻本及流传:《水经注》一书的刊印,出现在北宋中后期。根据已知的信息,《水经注》的第一种刊本是成都府学宫刊本,刊印年代不得而知,而且早已亡佚。第二种刊本刊于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也已亡佚。另,现北京图书馆藏有一部残缺不全的南宋刊本,内容不足全书的三分之一,这是现存的唯一一部宋版《水经注》。 明朝以后,雕板印刷术有了很大发展,刊本很多。流传至今的明代刊本有嘉靖十三年(1534年)的黄省曾刊本,还有万历十三年(1585年)年吴琯以元祐二年本为底本的刻本。最著名的刊本是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朱谋玮校勘的《水经注笺》,这是《水经注》刊本史上的名本。 在《水经注…
《水经注》钞本及流传:《水经注》写成以后不久,郦道元就遇害,当时这部著作有几种钞本,已不得而知。隋统一全国,整理国家藏书,《隋书·经籍志》著录有《水经注》一书的钞本,卷数为四十,是完整无缺的本子,这也是目前所知《水经注》最早的钞本。 唐朝取代隋朝后,《水经注》成为唐朝的国家藏书,《旧唐书·经籍志》与《新唐书·经籍志》均著录为40卷。唐后经五代至北宋初,《水经注》的钞本仍为足本,被作为历朝的国家藏书代代相传。(国家藏足本) 北宋景祐年间(1034——1038),崇文院(北宋朝廷的藏书库)整理藏书,编制《崇文总目》,《水经注》被著录为35卷。从这个时候开始,北宋以前的一…
《水经注》学科资料简介:除了丰富的地理内容外,还有许多学科方面的材料。诸如书中所记各类地名约在2万处上下,其中解释的地名就有2400多处。所记中外古塔30多处,宫殿120余处,各种陵墓260余处,寺院26处以及不少园林等。可见该书对历史学、考古学、地名学、水利史学以至民族学、宗教学、艺术等方面都有一定参考价值。以上这些内容不仅在数量上惊人,更重要的是作者采用了文学艺术手法进行了绘声绘色的描述,所以它还是汉族古典文学名著,在文学史上居有一定地位。它“写水着眼于动态”,“写山则致力于静态”,它“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散文的集锦,神话传说的荟萃,名胜古迹的导游图,风土民情的采…
《水经注》人文地理简介:所记的一些政区建置往往可以补充正史地理志的不足。所记的县级城市和其他城邑共2800座,古都180座,除此以外,小于城邑的聚落包括镇、乡、亭、里、聚、村、墟、戍、坞、堡等10类,共约1000处。在这些城市中包括国外一些城市,如在今印度的波罗奈城、巴连弗邑、王舍新城、瞻婆国城等,林邑国的军事要地区粟城和国都典冲城等都有详细记载。交通地理包括水运和陆路交通,其中仅桥梁就记有100座左右,津渡也近100处。经济地理方面有大量农田水利资料,记载的农田水利工程名称就有坡湖、堤、塘、堰、堨、覩、墱*、坨、水门、石逗等。还记有大批屯田、耕作制度等资料。在手工业生产…
所记大小河流有1252条,从河流的发源到入海,举凡干流、支流、河谷宽度、河床深度、水量和水位季节变化,含沙量、冰期以及沿河所经的伏流、瀑布、急流、滩濑、湖泊等等都广泛搜罗,详细记载。所记湖泊、沼泽500余处,泉水和井等地下水近300处,伏流有30余处,瀑布60多处。所记各种地貌,高地有山、岳、峰、岭、坂、冈、丘、阜、崮、障、峰、矶、原等,低地有川、野、沃野、平川、平原、原隰等,仅山岳、丘阜地名就有近2000处,喀斯特地貌方面所记洞穴达70余处,植物地理方面记载的植物品种多达140余种,动物地理方面记载的动物种类超过100种,各种自然灾害有水灾、旱灾、风灾、蝗灾、地震等,记载的水…
《水经注》是古代中国地理名著,共四十卷。作者是北魏晚期的郦道元。 《水经注》因注《水经》而得名,《水经》一书约一万余字,《唐六典·注》说其“引天下之水,百三十七”。《水经注》看似为《水经》之注,实则以《水经》为纲,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中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由于书中所引用的大量文献中很多散失了,所以《水经注》保存了许多资料,对研究中国古代的历史、地理有很多的参考价值。 …

水经注文学网提示:

① 《水经注》所有章节均由网友上传,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行为,与本站立场无关!

② 为净化网络环境,如果您发现《水经注》与现有法律有抵触之处,请向我们举报,我们将及时更正,您的热心是对本站最大的支持!

③ 如果您发现作品水经注有错误内容,请发短信通知我们,我们会立即处理!

④ 支持作者请到各大书店或网站购买阅读。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立刻删除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