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素书全文
《素书》:相传为秦末黄石公作,民间视为奇书、天书。
《素书》 / 黄石公 著
《素书》在线阅读

素书

作者:黄石公

年代:先秦

作品简介:《素书》相传为秦末黄石公作,民间视为奇书、天书。它虽提出"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素书》以道理为宗旨,同时以道、德、仁、义、礼为立身治国的根本、揆度宇宙万物自然运化的理数,以此认识事物本原。传说黄石公三试张良,而后把此书授予张良。张良凭借此书,助刘邦定江山。2012年记者会上,温家宝总理引用书中名句“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回”,以守信约。《素书》,另名《钤经》,又名《玉钤经》,是一部类似“语录”体的书,流传甚广,影响很大。《宋史·艺文志》载:“宋代有黄石公《素书》一卷。”全书一百三十二句,共六章:原始、正道、求人之志、本德宗道、遵义和安礼。《素书》是作者人生观的具体表现。全书六章共讲了六个问题。一 、阐明了自己的思想体系,即道、德、仁、义、礼五位一体,密不可分,及‘潜居抱道,以待其时’的处世哲学。暗示读者,只要具备道、德、仁、义、礼五种品格,再逢机遇,定可建绝代之功,极人臣之位。二、 阐明了用人原则。作者依据才学之不同,将人才分为俊、豪、杰三类。是故其无异儒家的理性意识及道德水平的准则。作者认为‘任材使能,所以济物’、‘危莫危于任疑’、‘既用不任者疏’、‘用人不正者殆,强用人者不畜’等等,都是来自生活的总结,有著指导性意义。三、为别人做事时加强个人修养的意见。‘博学切问’、‘恭俭谦约’、‘近恕笃行’、‘亲仁友直’等,反映了儒家的道德意识;‘绝嗜禁欲’、‘抑非损恶’、‘设变致权’、‘安莫安于忍辱’、‘吉莫吉于知足’等,又具有道家思想的成分,儒、道兼收并蓄,反映出作者的思想的包罗万象。四、总结安邦治国的经验。作者认为‘短莫短于茍得’(反对短期行为)‘后令缪前者毁’(政策必须备有连续性)‘足寒伤心,人怨伤国’(失民心者失天下)‘有道则吉,无道则凶。吉者百福所归,凶者百祸所攻。非其神圣,自然所钟’(反映了作者的天道意识和非神观念)。这些,对于后人参政有一定的启发。五、阐述了自己的处世之道。我们中国人的政治是人治的政治,能否处理好人际关系,是事业能否亨通的关键。作者提出‘好直辱人者殃,戮辱所任者危’、‘慢其所敬者凶’、‘轻上生罪,侮下无亲’、‘上无常守,下多疑心’、‘近臣不重,远臣轻之’等,都给如何处理好各种关系提出了借鉴。六、奖赏刑罚,合情合理;法律制度,简单易行,礼之根本!以待己之心待人,以化人之心化己,当如是也……
《太玄经》 《无量寿经》 《六韬》 《抱朴子》 《神农本草经》 《水经注》 《绿野仙踪》 《四十二章经》 《反经》 《尔雅》 《子不语》 《颜氏家训》 《长短经》 《三侠五义》 《东周列国志》 《大唐西域记》 《茶经》 《三都赋》 《淮南子》 《素书》 《孝经》 《商君书》 《老残游记》 《太平广记》 《九章算术》 《东京梦华录》 《官场现形记》 《酉阳杂俎》 《镜花缘》 《警世通言》 《荡寇志》 《洗冤集录》 《孔子家语》 《醒世恒言》 《元史》 《孽海花》 《薛刚反唐》 《初刻拍案惊奇》 《儿女英雄传》 《雍正剑侠图》 《列女传》 《越绝书》 《吴越春秋》 《人物志》 《大戴礼记》 《小五义》 《封神演义》 《搜神记》 《聊斋志异》 《小八义》 《说岳全传》 《剪灯新话》 《二刻拍案惊奇》 《隋唐演义》 《东游记》 《济公全传》 《狄公案 》 《花月痕》 《贞观政要》 《十二楼》 《穆天子传》 《朝野佥载》 《神仙传》 《博物志》 《武林旧事》 《春秋配》 《海上花列传》 《孙膑兵法》 《龙文鞭影》 《千金要方》 《濒湖脉学》 《奇经八脉考》 《洛阳伽蓝记》 《佛国记》 《三遂平妖传》 《明季北略》 《三朝北盟会编》 《浮生六记》 《唐才子传》 《明儒学案》 《高士传》

《素书》原文译文

  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   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   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   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慧恻隐之心,以遂其生存。   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   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   夫欲为人之本,不可无一焉。   贤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故潜居抱道以待其时。   若时至而行,则能极人臣之位;   得机而动,则能成绝代之功。如其不遇,没身而已。   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于后代。 【译文】   道、德、仁、义、礼五者,本为一体,不可分…
  德足以怀远,信足以一异,义足以得众,才足以鉴古,明足以照下,此人之俊也。   行足以为仪表,智足以决嫌疑,信可以使守约,廉可以使分财,此人之豪也。   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回,见嫌而不苟免,见利而不苟得,此人之杰也。 【译文】   品德高尚,则可使远方之人前来归顺。诚实不欺,可以统一不同的意见。道理充分可以得到部下群众的拥戴。才识杰出,可以借鉴历史。聪明睿智可以知众而容众。这样的人,可以称他为人中之俊。 行为端正,可以为人表率。足智多谋,可以解决疑难问题。天无信,四时失序,人无信,行止不立。如果能忠诚守信,这是立身成名之本。君子寡言,言而有信,一言议…
  绝嗜禁欲,所以除累。抑非损恶,所以让过。贬酒阙色,所以无污。   避嫌远疑,所以不误。博学切问,所以广知。高行微言,所以修身。   恭俭谦约,所以自守。深计远虑,所以不穷。亲仁友直,所以扶颠。   近恕笃行,所以接人。任材使能,所以济物。殚恶斥谗,所以止乱。   推古验今,所以不惑。先揆后度,所以应卒。设变致权,所以解结。   括囊顺会,所以无咎。橛橛梗梗,所以立功。孜孜淑淑,所以保终。 【译文】   杜绝不良的嗜好,禁止非分的欲望,这样可以免除各种牵累;抑制不合理的行为,减少邪恶的行径,这样可以避免过失;谢绝酒色侵扰,这样可以不受玷污;回避嫌疑,…
  夫志,心独行之术。   长没长于博谋,安没安于忍辱,先没先于修德,乐没乐于好善,   神没神于至诚,明没明于体物,吉没吉于知足,苦没苦于多愿,   悲没悲于精散,病没病于无常,短没短于苟得,幽没幽于贪鄙,   孤没孤于自恃,危没危于任疑,败没败于多私。 【译文】 欲始志向坚定,笃实力行: 最好的方法,莫过于深思多谋; 最安全的方式,莫过于安于忍辱; 最优先的要务,莫过于进德修业; 最快乐的态度,莫过于乐于好善; 最神奇的效验,莫过于用心至诚; 最高明的做法,莫过于明察秋毫; 最吉祥的想法,莫过于安分知足; 最痛苦的缺点,莫过于欲求太多; 最悲哀的情形,莫过于…
  以明示下者暗,有过不知者蔽,迷而不返者惑,   以言取怨者祸,令与心乖者废,后令缪前者毁,   怒而无威者犯,好众辱人者殃,戮辱所任者危,   慢其所敬者凶,貌合心离者孤,亲谗远忠者亡,   近色远贤者昏,女谒公行者乱,私人以官者浮,   凌下取胜者侵,名不胜实者耗。   略己而责人者不治,自厚而薄人者弃废。   以过弃功者损,群下外异者沦,既用不任者疏,   行赏吝色者沮,多许少与者怨,既迎而拒者乖。   薄施厚望者不报,贵而忘贱者不久。   念旧而弃新功者凶,用人不得正者殆,强用人者不畜,   为人择官者乱,失其所强者弱,决策于不仁者险,   …
  怨在不舍小过,患在不预定谋。福在积善,祸在积恶。   饥在贱农,寒在堕织。安在得人,危在失事。   富在迎来,贫在弃时。上无常操,下多疑心。   轻上生罪,侮下无亲。近臣不重,远臣轻之。   自疑不信人,自信不疑人。枉士无正友,曲上无直下。   危国无贤人,乱政无善人。爱人深者求贤急,乐得贤者养人厚。   国将霸者士皆归,邦将亡者贤先避。   地薄者大物不产,水浅者大鱼不游,树秃者大禽不栖,林疏者大兽不居。   山峭者崩,泽满者溢。弃玉取石者盲,羊质虎皮者柔。   衣不举领者倒,走不视地者颠。柱弱者屋坏,辅弱者国倾。   足寒伤心,人怨伤国。山将崩…

《素书》相关资料

《素书》作者黄石公简介 黄石公,约前292年-前195年,秦末时人,后得道成仙,被道教纳入神谱。据传黄石公是秦末汉初的五大隐士之一,排名第五。《史记·留侯世家》称其避秦世之乱,隐居东海下邳。其时张良因谋刺秦始皇不果,亡匿下邳。于下邳桥上遇到黄石公。黄石公三试张良后,授与《素书》,临别时有言:“十三年后,在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公即我矣。”张良后来以黄石公所授兵书助汉高祖刘邦夺得天下,并于十三年后,在济北谷城下找到了黄石,取而葆祠之。后世流传有黄石公《素书》和《黄石公三略》。 有一个典故大概大家都知道,黄石公故意把鞋子弄到桥下,张良毕恭毕敬的为老人拾鞋穿鞋,后来老人…
《素书》,另名《钤经》,又名《玉钤经》,是一部类似“语录”体的书,流传甚广,影响很大。《宋史·艺文志》载:“宋代有黄石公《素书》一卷。” 全书一百三十二句,共六章:原始、正道、求人之志、本德宗道、遵义和安礼。 《素书》节选: 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 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 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 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惠恻隐之心,以遂其生成。 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 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已成人伦之序。 夫欲为人之本,不可无一焉。 详细解释 (1).古人以白绢作书,故以称书信。 汉 蔡邕 《饮马长城窟行》:“呼儿烹鲤…
一 、阐明了自己的思想体系,即道、德、仁、义、礼五位一体,密不可分,及‘潜居抱道,以待其时’的处世哲学。暗示读者,只要具备道、德、仁、义、礼五种品格,再逢机遇,定可建绝代之功,极人臣之位。 二、 阐明了用人原则。作者依据才学之不同,将人才分为俊、豪、杰三类。是故其无异儒家的理性意识及道德水平的准则。作者认为‘任材使能,所以济物’、‘危莫危于任疑’、‘既用不任者疏’、‘用人不正者殆,强用人者不畜’等等,都是来自生活的总结,有著指导性意义。 三、为别人做事时加强个人修养的意见。‘博学切问’、‘恭俭谦约’、‘近恕笃行’、‘亲仁友直’等,反映了儒家的道德意识;‘绝…

素书文学网提示:

① 《素书》所有章节均由网友上传,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行为,与本站立场无关!

② 为净化网络环境,如果您发现《素书》与现有法律有抵触之处,请向我们举报,我们将及时更正,您的热心是对本站最大的支持!

③ 如果您发现作品素书有错误内容,请发短信通知我们,我们会立即处理!

④ 支持作者请到各大书店或网站购买阅读。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立刻删除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