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子不语全文
《子不语》二十四卷,《续子不语》十卷,共三十四卷
《子不语》 / 袁枚 著
《子不语》在线阅读

子不语

作者:袁枚

年代:清朝

作品简介:《子不语》是古代中国神话志怪小说集。共二十四卷,清代乾隆末年袁枚所著。因元说部中有同名作品,后改名《新齐谐》。《子不语》中还有不少故事,表现了袁枚反对理学、追求个性解放的思想,这在当时也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 《子不语》一书专记鬼神怪异之事,其得名源于《论语·述而》“子不语怪力乱神”。是袁枚在从事诗文创作和史学考辨之余,“广采游心骇耳之事,妄言妄听,记而存之”(《子不语·序》)。书成后袁枚见元人说部有一小说名与此完全雷同者,乃改名为《新齐谐》。《新齐谐》之名出自《庄子·逍遥游》“《齐谐》者,志怪者也”。但因“子不语”一名业已流传社会,且影响广泛,故后人仍以此为其书名。清代文言笔记小说中最负盛名者首推蒲翁的《聊斋志异》,其次是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再其次就要算袁枚的《子不语》了。三者鼎足,文章笔法各有千秋。大致《聊斋志异》寄托“孤愤”,爱憎分明,《阅微草堂笔记》劝善惩恶,强调因果,《子不语》则搜奇猎异,遣兴娱心。但由于所记的鬼神怪异之事或采自民间传说,或源于亲朋好友述闻,或直录公文邸抄,或出自袁枚本人的亲身经历,因而较为广泛地折射出现实生活的各个层面,在一定程度上揭露和抨击了社会的黑暗,官场的腐败与世风的浇薄,具有较高的思想价值。袁枚撰写《子不语》的年代,正是清王朝封建统治从“盛世”向“衰世”转变的乾隆年间。当时贪官污吏充斥官场,徇私枉法,贿赂公行,风气大坏。素有清廉正直之名的袁枚对比深恶痛绝,在书中或用直接写实手法予以刻绘鞭挞,或借助鬼神之事予以披露谴责。如《七盗索命》、《土地奶奶索诈》、《雷部三爷》、《阎王升殿先吞铁丸》、《一字千金一咳万金》、《饶州府幕友》、《悬头竿子》等篇章,或实写或影射人世间大小贪官以权谋私、贪得无厌、残暴虐民、曲断案情的丑恶面目。特别是《土地受饿》通过冥中低级官吏的控诉,声讨了阳世间贪官污吏通过欺下媚上而不断升官发财和清官为官场所不容甚至挨冻受饿的真实现象。 《子不语》传世的版本很多,最早的是乾隆五十三年随园刻本,其后有嘉庆二十年美德堂刻本、光绪十八年上海图书集成印书局刻本、1914年上海锦江书局石印本、1983年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笔记小说大观石印本等。这次选注即以随园刻本为底本,参校以笔记小说大观本,并做了标点、分段、改错的工作。漏误之处,尚祈方家不吝指教……
《太玄经》 《无量寿经》 《六韬》 《抱朴子》 《神农本草经》 《水经注》 《绿野仙踪》 《四十二章经》 《反经》 《尔雅》 《子不语》 《颜氏家训》 《长短经》 《三侠五义》 《东周列国志》 《大唐西域记》 《茶经》 《三都赋》 《淮南子》 《素书》 《孝经》 《商君书》 《老残游记》 《太平广记》 《九章算术》 《东京梦华录》 《官场现形记》 《酉阳杂俎》 《镜花缘》 《警世通言》 《荡寇志》 《洗冤集录》 《孔子家语》 《醒世恒言》 《元史》 《孽海花》 《薛刚反唐》 《初刻拍案惊奇》 《儿女英雄传》 《雍正剑侠图》 《列女传》 《越绝书》 《吴越春秋》 《人物志》 《大戴礼记》 《小五义》 《封神演义》 《搜神记》 《聊斋志异》 《小八义》 《说岳全传》 《剪灯新话》 《二刻拍案惊奇》 《隋唐演义》 《东游记》 《济公全传》 《狄公案 》 《花月痕》 《贞观政要》 《十二楼》 《穆天子传》 《朝野佥载》 《神仙传》 《博物志》 《武林旧事》 《春秋配》 《海上花列传》 《孙膑兵法》 《龙文鞭影》 《千金要方》 《濒湖脉学》 《奇经八脉考》 《洛阳伽蓝记》 《佛国记》 《三遂平妖传》 《明季北略》 《三朝北盟会编》 《浮生六记》 《唐才子传》 《明儒学案》 《高士传》

《子不语》原文

  “怪、力、乱、神”,子所不语也。然“龙血”、“鬼车”,《系词》语之;“玄鸟”生商,牛羊饲稷,《雅》、《颂》语之。左丘明亲受业于圣人,而内外传语此四者尤详,厥何故欤?盖圣人教人“文、行、忠、信”而已,此外则“未知生,焉知死”,“敬鬼神而远之”,所以立人道之极也。《周易》取象幽渺,诗人自记祥瑞,左氏恢奇多闻,垂为文章,所以穷天地之变也,其理皆并行而不悖。余生平寡嗜好,凡饮酒、度曲、摴蒲,可以接群居之欢者,一无能焉,文史外无以自娱,乃广采游心骇耳之事,妄言妄听,记而存之,非有所惑也,譬如嗜味者餍八珍矣,而不广尝夫蚳醢葵菹则脾困;嗜音者备《咸》、《韶》矣,…
   李通判   广西李通判者,巨富也。家蓄七姬,珍宝山积。通判年二十七疾卒。有老仆者,素忠谨,伤其主早亡,与七姬共设斋醮。忽一道人持簿化缘,老仆呵之曰:“吾家主早亡,无暇施汝。”道士笑曰:“尔亦思家主复生乎?吾能作法,令其返魂。”老仆惊,奔语诸姬,群讶然。出拜,则道士去矣。老仆与群妾悔轻慢神仙,致令化去,各相归咎。   未几,老仆过市,遇道士于途。老仆惊且喜,强持之请罪乞哀。道士曰:“我非靳尔主之复生也,阴司例:死人还阳,须得替代。恐尔家无人代死,吾是以去。”老仆曰:“请归商之。”   拉道士至家,以道士语告群妾。群妾初闻道士之来也,甚喜;继闻将…
   张元妻   河南偃师县乡人张元妻薛氏归宁母家返,小叔迎之。路过古墓,树木阴森,薛氏将溲焉。牵所乘驴与小叔,使视之,而挂所衣红布裙于树。溲毕返,裙失所在。归家,与夫宿,侵晨不起。家人撞门入,窗牖宛然,而夫妇有身无首。告之官,不能理。拘小叔讯之,具道昨日失裙事迹。至墓所,墓旁有穴,滑溜如常有物出入者。窥之,红布裙带在外,即其嫂物。掘之,两首具在,并无棺椁。穴甚小,仅容一手。官竟不能谳也。    蝴蝶怪   京师叶某,与易州王四相善。王以七月七日为六旬寿期,叶骑驴往祝。过房山,天将暮矣。一伟丈夫跃马至,问:“将何往?”叶告以故。丈夫喜曰:“王四,吾…
   烈杰太子   湖州乌程县前有庙,神号“烈杰太子”。相传:元末时,有勇少年纠乡兵起义,与张士诚将战死。土人哀之,为立庙。号“烈杰”者,以其勇烈而能为豪杰之意也。乾隆四十二年,邑人陈某烧香庙中,染邪自缢。其兄名正中者,刚正士也,以为庙乃神灵所栖,不应居鬼祟,往询。庙祝云:“今岁来进香者,先有二人缢死矣。”正中大怒,率家僮各持锄械入庙,毁其神像。众乡人大骇,嘈嘈然以为得罪神明,将为邻里祸,遂投牒县中,控正中狂悖。正中具诉原委,且云:“‘烈杰太子’四字,不见史传,又不见志书,明系与五通神鬼相同,非正神也。今正中已将神像拆毁,致犯乡邻怒,情愿出资将庙修好…
   吕蒙涂脸   湖北秀才锺某,唐太史赤子之表戚也。将赴秋试,梦文昌神召,跪殿下。不发一言,但呼之近前,取笔向砚上蘸极浓墨涂其脸几满。大惊而醒,虑有污卷之事,意忽忽不乐。随入场,倦,在号檐中假寐。见有伟丈夫掀其号帘,长髯绿袍,乃关帝也。骂曰:“吕蒙老贼!你道涂抹面孔,我便不认得你么!”言毕不见,锺方悟前生是吕蒙,心甚惶悚。是年,获隽。后十年,选山西解梁知县。到任三日,往谒武庙,一拜不起。家人视之,业已死矣。    郑细九   扬州名奴,多以细称。细九者,商人郑氏奴也。郑家主母病革,忽苏,矍然而起,曰:“事大可笑。我死何妨,不应托生于细九家为儿,以…
   城隍替人训妻   杭州望仙桥周生,业儒,妇凶悍,数忤其姑。每岁逢佳节,着麻衣拜姑于堂,诅其死也。周孝而懦,不能制妻,惟日具疏祷城隍神,愿殛妇以安母。章凡九焚,不应;乃更为忿语,责神无灵。   是夕,梦一卒来,曰:“城隍召汝。”周随往,入跪庙中。城隍曰:“尔妇忤逆状吾岂不知,但查汝命,只一妻,无继妻,恰有子二人。尔孝子,胡可无后,故暂宽汝妇。汝何哓哓!”周曰:“妇恶如是,奈堂上何!且某与妇恩义既绝,又安得有嗣?”城隍曰:“尔昔何媒?”曰:“范、陈二姓。”乃命拘二人至,责曰:“某女不良,而汝为媒,嫁于孝子,害皆由汝。”呼杖之。二人不服,曰:“某无罪…
   猪道人即郑鄤   明季,华山寺中养一猪,年代甚久,毛尽脱落,能持斋,不食秽物,闻诵经声,则叩首作顶礼状,合寺僧以“道人”呼之。   一夕,老病将死,寺中住持湛一和尚者,素有道行,将往他处说法,召其徒谓曰:“猪道人若死,必碎割之,分其肉啖寺邻。”众僧虽诺之,而心以为非。已而猪死,乃私埋之。湛一归,问猪死作何处分。众僧以实告,且曰:“佛法戒杀,故某等已埋葬之。”湛一大惊,即往埋猪处,以杖击地哭曰:“吾负汝!吾负汝!”众僧问故,曰:“三十年后,某村有一清贵官无辜而受极刑者,即此猪也。猪前生系宰官,有负心事,知恶劫难逃,托生为畜,来求超度。我故立意以刀…
   尹文端公说二事   乾隆十五年,尹文端公总督陕西。苏州顾某者,为绥德州知州,貌素丰。是年九月,顾赴西安求见,则尪羸已甚。尹公疑其病,问之。顾跪而请曰:“某生平读书,从不信鬼神事,况敢妄言于大人前耶!今旦暮将死,不敢不告为身后计。本年五月初七日,清晨起坐书斋,见一人青衣皂帽持帖入曰:‘某官请公会讯,备骑在门。’视其帖,同寅汤栻也。某即上马出城。北行三十里,至公廨,有古衣冠者迎揖曰:‘所以屈公至者,为欲造姓名册送上帝,须与公会办。’某未答,旁一吏跪启:‘册草创未就,须八月二十四日方可誊清。’古衣冠者目皂衣人送某还,约至期勿爽。某复上马,行三十里,入…
   鬼闻鸡鸣则缩   予门生司马骧,馆溧水林姓家,其所住地名横山乡,僻处也。天盛暑,以其西厅宏敞,乃与群弟子洒扫,为晚间乘凉之处。挈书籍行李,移牀就焉,秉烛而卧。至三鼓,门外啾啾有声,户枢拔矣,烛光渐小,阴风吹来,有矮鬼先入,脸似笑非笑,似哭非哭,绕地而趋。随后一纱帽红袍人,白须飘飘,摇摆而进,徐行数步,坐椅上,观司马所作诗文,屡点头,若领解者。俄顷起立,手携矮鬼步至牀前;司马亦起坐,与彼对视。忽鸡叫一声,两鬼缩短一尺,灯光为之一亮。鸡三四声,鬼三四缩,愈缩愈短,渐渐纱帽两翅擦地而没。   次日,问之土人,云:“此屋是前明林御史父子同葬所也。”主人…
   木箍颈   庄怡园在关东见猎户有以木板箍其颈者,怪而问之,曰:“我兄弟二人,方驰马出猎,行大野间,忽见一人长三尺许,白须幅巾,揖于马前。兄问:‘何人?’摇头不语,但以口吹其马,马惊不行。兄怒,抽箭射之。其人奔窜,兄逐之,久而不返。我往寻兄,至一树下,兄仆于地,颈长数尺,呼之不醒。我方惊惶,幅巾人从树中出,又张口吹我。我觉颈痒难耐,搔之,随手而长,蠕蠕然若变作蛇颈者,急抱颈驰马逃归,始免于死。然颈已痿废不能振起,故以木板箍之而加铁焉。”或曰:此三尺许人,乃水木之精游光毕方类也,能呼其名,则不为害。见《抱朴子》。掘冢奇报   杭州朱某,以发冢起家,…
   禹王碑吞蛇   屠赤文任陕西两当县尉,有厨人张某者,善啖多力,身体修伟,面无左耳。询其故,自言:“四川人,三世业猎,家传异书,能抓风嗅鼻,即知所来者为何兽,某幼亦业此。曾猎于邛崃山。其地号“阴阳界”,阳界尚平敞,阴界尤险峻,人迹罕至。一日,往猎阳界,无所得,遂裹粮入阴界。行五十里许,天已暮,远望十里外高山上有火光烧来,烛林谷如赤日,怪风狂吹而至。某不知何物,抓风再嗅,书所未载,心大惶恐,急登高树顶上觇之。   “俄而火光渐近,乃一大石碑,碑首凿猛虎形,光如万炬,燃照数里。碑能踯躅自行,至树下见有人,忽跃起三四丈,似欲吞啮者,几及我身。我屏息不敢…
   通判妾   徽州府署之东,前半为司马署,后半为通判署,中间有土地祠,乃通判署之衙神也。乾隆四十年春,司马署后墙倒,遂与祠通。   其夕,署中老妪忽倒地,若中风状。救之苏,呼饥;与之饭,啖量倍于常。左足微跛,语作北音,云:“我哈什氏也,为前通判某妾,颇有宠,为大妻所苦,自缢桃树下。缢时希图为厉鬼报仇,不料死后方知命当缢死,即生前受苦,亦皆数定,无可为报。阴司例:凡死官署者,为衙神所拘,非墙屋倾颓,魂不得出。我向栖后楼中,昨日袁通判到任来,驱我入祠,此后饥馁尤甚;今又墙倾,伤我左腿,困顿不可耐。特凭汝身求食,不害汝也。”自是妪昼眠夜食,亦无所苦,往…
   挂周仓刀上   绍兴钱二相公,学神仙炼气之术,能顶门出元神遍历十洲三岛。所遇诸魔,不一而足:或恶状狰狞,或妖娆艳冶。钱俱不为动,如是者十年。一日,诸魔聚而谋曰:“再迟一月逢甲子日,钱某大道成矣,我辈作速下手。”众以为然,趁其打坐时,牵抱手足,放大瓮中,压之云门山脚下。是夕,钱家失去二相公,遍寻无踪,以为真仙去矣。半年后,月明中见二相公坐花园高树上大呼求救,乃取梯扶下。问其故,自言:“为魔所窘,幸平生服气有术,故不致冻馁而死。”问:“何以得归?”曰:“某月日,我在瓮中,有红云一道,伏魔大帝从西南来。我大声呼冤,且诉诸魔恶状。帝君曰:『作祟诸魔,诚…
   关神下乩   明季,关神下乩坛批某士人终身云:“官至都堂,寿止六十。”后士人登第,官果至中丞。国朝定鼎后,其人乞降,官不加迁,而寿已八十矣。偶至坛所,适关帝复降。其人自以为必有阴德,故能延寿,跽而请曰:“弟子官爵验矣,今寿乃过之,岂修寿在人,虽神明亦有所不知耶?”关帝大书曰:“某平生以忠孝待人,甲申之变,汝自不死,与我何与?”屈指计之,崇祯殉难时,正此公年六十时也。    遇太岁煞神祸福各异   徐坛长侍讲未遇时,赴都会试,如厕,见大肉块,遍身有眼,知为太岁。侍讲记某书云“鞭太岁者脱祸”,因取大棍与家丁次第笞击。每击一处,则遍身之眠愈加闪烁。…
   勾魂卒   苏州于姓者,好斗蟋蟀,每秋暮,携盆往葑门外搜取,薄夜方归。   一日归晚,城门已闭,于惊骇无计,徘徊路侧。见二青衣远来,履橐橐有声,向于笑曰:“君此时将安归乎?我家离此不远,盍宿我家?”于喜从之。至则双扉大启,室中置旧书数部,磁瓶铜炉各一。于手持蟋蟀十数盆,腹饿甚,映灯而坐。二青衣各持酒脯来,相与对啖。隐隐闻病者呻吟乃众人喧杂声,于问故,二人曰:“此邻家患病者势甚迫故也。”   未几,漏下五鼓,二人相与耳语曰:“事宜办矣。”出靴中文书一通,谓于曰:“请君呵气纸上。”于不解其故,笑而从之。呵毕,二青衣喜,以脚跨屋上而舞,长丈余,皆鸡…
   姚端恪公遇剑   仙国初桐城姚端恪公为司寇时,有山西某以谋杀案将定罪。某以十万金赂公弟文燕求宽,文燕允之,而惮公方正,不敢向公言,希冀得宽,将私取之。   一夕者,公于灯下判案,忽梁上男子持匕首下,公问:“汝刺客耶,来何为?”曰:“为山西某来。”公曰:“某法不当宽。如欲宽某,则国法大坏,我无颜立于朝矣,不如死。”指其颈曰:“取。”客曰:“公不可,何为公弟受金?”曰:“我不知。”曰:“某亦料公之不知也。”腾身而出,但闻屋瓦上如风扫叶之声。   时文燕方出京赴知州任。公急遣人告之。到德州,已丧首于车中矣。据家人云:“主人在店早饭毕,上车行数里,忽…
   杭大宗为寄灵童子   万近蓬奉斗甚严,每秋七月,为盂兰之会,与施柳南刺史同设道场。施能见鬼,凡来受祭者,俱能指为何人,且与言语。方立坛时,先书列死者姓名,向坛焚化。万,故杭大宗先生弟子,忘书先生名。施见是夕诸公俱集,有人短白须,披夹纱袍,不冠而至,骂曰:“近蓬我弟子,今日设会,独不请我何也?”施素不识杭,不觉目瞪。旁一人曰:“此杭大宗先生也。”施向前揖问:“先生何来?”曰:“我前生是法华会上点香者,名寄灵童子,因侍香时见烧香女美,偶动一念,谪生人间。在人间心直口快,有善无恶,原可仍归原位。惟以我好讥贬人,党同伐异,又贪财,为观音所薄,不许即归原…
   白骨精   处州地多山,丽水县在仙都峰之南,土人耕种,多有开垦到半山者。山中多怪,人皆早作早休,不敢夜出。时值深秋,有田主李某到乡刈稻,独住庄房。土人恐其胆怯,不敢以实告,但戒昏夜勿出。一夕,月色甚佳,主人闲步前山,忽见一白物躄踊而来,棱嶒有声,状甚怪。因急回寓,其物已追踪而至。幸庄房门有半截栅栏可推而进,怪不能越。主人进栅胆壮,月色甚明,从栅缝中细看,乃是一髑髅咬撞栅门,腥臭不可当。少顷鸡鸣,见其物倒地,只白骨一堆。天明,亦不复见。问之土人,曰:“幸足下遇白骨精,故得无恙。若遇白发老妇,假开店面,必请足下吃烟。凡吃其烟者,从无生理。月白风清之…
   陕西茶客   陕西茶客某,贩茶江南,归宿阌乡旅店。其东厢先有居者,山东二布客也。彼此晚膳毕,闭门睡矣。客梦有怪物,披发,赤短须凹面,撞门入,手持铁索,取东厢二布客锁之。随锁茶客,三人共索如鱼贯然,缚门外柳树上,怪又撞入他店去。二布客铁链甚紧,不能动;茶客链稍松,苦挣得脱。惊醒,以为梦也。告店主,亦不甚怖。次日五更,店主大喊,东厢二客死矣。半里外饭店中,亦死一骡夫。    山娘娘   临平孙姓者新妇为魅所凭,自称“山娘娘”,喜敷粉着艳衣,白日抱其夫作交媾秽语。其夫患之,请吴山施道士作法。方设坛,其妻笑曰:“施道士薄薄有名,敢来治我?我将使之作王…
   周世福   山西石楼县周世福、周世禄兄弟相斗,刀戳兄腹,肠出二寸。后日久,肚上创平复如口,能翕张,肠拖于外,以锡碗覆之,束以带,大小便皆从此处出。如此三载余方死。死之日,有鬼附家人身詈其弟云:“汝杀我,乃前生数定也,但早了数年,使我受多少污秽。”    韩宗琦   余甥韩宗琦,幼聪敏,五岁能读《离骚》诸书,十三岁举秀才。十四岁,杨制军观风拔取超等,送入敷文书院,掌教少宗伯齐召南见而异之,曰:“此子风格非常,虑不永年耳。”   己卯八月初一日清晨,忽谓其母曰:“儿昨梦得甚奇,仰见天上数百人奔波于云雾之中,有翻书簿者,有授纸笔者,状亦不一。既而闻…
   移观音像   山西泽州北门外有庙供观音,时时有黄蜂从其座下石缝中出,纷纷数万,白日为晦。土人移观音像,掘蜂穴,以火熏之。见一朱棺,有底无面,中有妇人突然而起,将红袖一挥,颈拖双带而走。众瞠视,听其所往。其裙上满绣蝴蝶,飘飘然竟入市中李姓家而灭。李方娶妇,众人告以故。李以为妄,大骂众人荒诞。未三日,其家新妇缢死。    山阴风灾   己丑年,蒋太史心余掌教山阴。有扶乩者徐姓盘上大书“关神下降”。蒋拜问其母太夫人年寿,神批云:“尔母系再来人,来去自有一定,未便先漏天机。”复书云:“屏去家僮,有要语告君。”如其言。乃云:“君负清才,故尔相告。今年七…
   娄罗二道人   娄真人者,松江之枫乡人。幼孤,从中表某养大。与其婢私,中表怒逐之。娄盗其橐金五百,逃入江西龙虎山。方过桥,有道人白发,曳杖立,笑曰:“汝来乎?汝想作天师法官乎?须知法官例有使费,非千金不可,五百金何济?”娄大骇曰:“吾实带此数,金少奈何?”道人曰:“吾已为汝豫备矣。”命侍者担囊示之,果五百金。娄跪谢称仙。道人曰:“吾非仙,吾乃天师府法官也,姓陈名章,缘尽当去,为待子故未行。有三锦囊,汝佩之,他日有急难大事,可开视之。”言毕,趺坐桥下而化。娄入府见天师,天师曰:“陈法官望汝久矣,汝来陈法官死,岂非数耶!”   故事:天师入京朝贺,…
   王昊庐宗伯是莲花长老王   昊庐宗伯,未第时,自黄冈赴京应试。路过庐山,宿于莲花宫内,因次日仍欲启行,未晚便睡。梦身坐大殿之上,面供斋果,下有袈裟百辈环拜诵佛,因随手取面前枣子,偶啖数枚,遂醒。醒时,口中有余味。正惊讶间,忽见住房外灯烛辉煌,几筵肆设,众僧方膜拜,宛然梦中光景。启户问之,是日乃此庵已故净月上人忌辰,众方祭祀。宗伯大异,起视所供盘中之枣,其顶微缺,如少二三枚者,恍悟自己前身乃此庵长老也。故终身奉佛甚虔。先是,宗伯父用子公崇祯翰林。殉节庐山,故自号“昊庐”,取“昊天罔极”之义,讳泽宏。    鬼买儿   洞庭贡生葛文林,在庠有文名…
   太白山神   秦中太白山神最灵。山顶有三池:曰大太白、中太白、三太白。木叶草泥偶落池中,则群鸟衔去,土人号曰“净池鸟”。   有木匠某坠池中,见黄衣人引至一殿,殿中有王者,科头朱履,须发苍然,顾匠者笑曰:“知尔艺巧,相烦作一亭,故召汝来。”匠遂居水府。三年功成,王赏三千金,许其归。匠者嫌金重难带,辞之而出,见府中多小犬,毛作金丝色,向王乞取。王不许,匠者偷抱一犬于怀辞出。路上开怀视之,一小金龙腾空飞去,爪伤匠者之手,终身废弃。归家后,忽一日雷雨下冰雹皆化为金,称之,得三千两。    太平闲吏   王员外中斋,予告后卜居江宁,题一斋额曰:太平闲…
   长乐奇冤   福建长乐县民妇李氏,年二十五,生一子,越六月而夫亡,矢志抚孤。家只一婢、一苍头,此外虽亲族罕相见者,里党咸钦之。子年十五,就学外傅。   一日,氏早纺绩,忽见白衣男子立牀前,骇而叱之,男子趋牀后没,氏惧,呼婢入房相伴。及午,子自外归,同母午餐,举头又见白衣男子在牀前,骇而呼,男子复趋牀下没。母语子曰:“闻白衣者财神也,此屋自祖居,至今百余年,得毋先人所遗金乎?”与婢共起牀下地板,有青石大如方桌,上置红缎银包一个,内白银五铤。母喜,欲启其石,而力有未逮,乃计曰:“凡掘藏,宜先祀财神,儿曷入市买牲礼祭,而后起之。”儿即持银袱趋市买猪首…

《子不语》相关资料

《子不语》作者袁枚简介 袁枚(1716年3月25日~1798年1月3日),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祖籍浙江慈溪。清朝乾嘉时期代表诗人、散文家、文学批评家和美食家。袁枚少有才名,擅长写诗文。乾隆四年(1739年),进士出身,授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七年(1742年),外调江苏,先后于溧水、江宁、江浦、沭阳共任县令七年,为官政治勤政颇有声望,但仕途不顺,无意吏禄。乾隆十四年(1749年),辞官隐居于南京小仓山随园,吟咏其中,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嘉庆二年(1798年),袁枚去世,享年82岁,去世后葬在南京百步坡,世称“随园先生”。 袁…
清代周中孚:“是编所记,皆游心骇耳之事,为语怪之尤,多得自传闻,故失实者甚众。或文心狡狯,空际楼阁,且鄙亵猥琐,无所不载,然亦有足资劝戒,可裨识见者在,惟当加以淘汰耳!”(《郑堂读书记》) 近代鲁迅:“其文屏去雕饰,反近自然,然过于率意,亦多芜秽,自题‘戏编’,得其实矣。”(《中国小说史略》) 近代蒋瑞藻:“风行一时,至今未替。吾观其叙徐霞客事,以霞为崖,且谓不得于继母,欲置之死。竟似并此公游记,尚未寓目者,可怪也。其馀疵缪,犹不胜指。邵齐熊谓此书大抵道听途说,而缘饰以己见,洵然。”(《小说考证续编》) …
写作手法 在写法上,《子不语》文笔清新自然,朴实无华,自然流畅,而且章法多变。有的情节曲折,一波三折,如《官癖》写一个死太守仍然大过官瘾,上堂理事,拒不让位,新太守点破他有“官癖”,并占据堂上不让,死太守无可奈何,“长叹一声而逝”;有的意蕴深远,警策逼人,如《误尝粪》以一群人的心态变化为线索,写他们吃了河豚之后,认为中毒,就各饮粪清一杯来解毒,后来知道只是一场误会,都悔不当初。 有的叙事委婉,扑朔迷离,如《三姑娘》写捕扑梁守备受上司提督的命令来捉三姑娘,梁到三姑娘所在妓所,发现三姑娘与一少年饮酒,并入寝,见到梁,三姑娘很从容,对应自如,并让少年先从地…
《子不语》思想内容解读 因果报应、惩恶扬善 《子不语》中的故事大多是记述鬼怪神奇之事,尤其以鬼故事为最多。这些故事,大多宜扬一种因果报应、惩恶扬善的思想。比如《旁观因果》这个故事就通过一个秀才之眼看到:卖花叟王某与担粪者争道,误推担粪者,使担粪者失足摔死;十六年后担粪者投胎为李氏儿,掷石子误中王叟,又使王叟失足摔死。同一地点、同一方式而亡,真可谓因果报应“无丝毫舛错”。故事确实显得荒唐至极。又如《阴阳山》,则把一个人在阳世的善恶与冥世的奖惩结合在一起:“人居心坦白,公正无私者,则见此大道可行;巧诈欺伪者,则自投荆棘,徒受折磨。”在阳世为恶者,则用“阴…
狐生员 狐生员头戴方巾,脚穿红鞋。它本是一只野狐,努力学习天文地理,通过了天山娘娘的考试,后被录取为生员。有一天它跑到总督赵襄敏公的房间请安,赵襄敏公非常害怕,但又觉得好笑。狐生员劝赵公说:“你们是贵人,可惜不学仙。像我等学仙最难,先学习人形,再学习人话,学人话者,先学鸟语,学鸟语者,又必须学完四海九洲的鸟语。无所不能之后才能说人话,以此成人形,这其中功夫已经五百年了。人学仙比较异类学仙少去五百年的功夫之苦,如果贵人、文人学仙,相比较凡人又省了三百年功夫之苦,大概学仙者千年成仙,这就是定理。”赵公喜欢它讲的话,就在第二天打开西楼门让给了他。 犼 犼是僵…
蔡书生 蔡书生是一位不信邪的读书人,他在杭州北关门外买了一座闹鬼的房子。家人不敢入住,他便一个人秉烛夜读。到了半夜,只见有一个女子飘然而来,脖子上系着红绸子,向蔡书生盈盈拜下,随后在房梁上系了一根绳子,伸着脖子就套进去了。蔡书生丝毫没有害怕的表情。那女子又系了一根绳子在旁边,向蔡书生微笑招手,蔡书生伸了一只脚进去,美女笑着说:”您错了呢。” 蔡书生微微一笑:“是你错了才有今天,我可没有错!”女鬼听完大哭,又一次深深拜倒,飘然而去。从此以后,这间房子再没有发生怪异的事情。 赵李二生 赵、李二人是广东人,在番禺山中读书。端阳节日,赵某父母送来酒食,他们一起…
葛道人 葛道人本有小康之家,只因性好道,在五十多岁,机缘巧合得到一封道士的推荐信,他见识到庐山中的一位老人,老人正用手招来风作洗手的样子。葛道人的心想这个人不是一般人,于是马上拿出道士的推荐信拜倒在老人座下。老人说:“你来得太早了!你还有三十年的尘缘未了。这样吧,我暂时给你经书一卷,法宝一件,你可以先去学习,三十年后再回来,我就可以传你道法了。”葛道人问:“为什么用手招风?”老人回答说:“像我这样练成神仙的,烧饭不用火,洗澡不用水,招风是为了洗手。”然后引导葛道人出了山。回家后,葛道人学了那卷法术,可以降妖捉鬼。那个法宝其实是个鹅卵石,上面有道缝,很像…
刘纲 刘纲是酆都新任的知县,在他的辖地,民间俗传是人鬼的交界之处。县中有一口井,每年百姓都会焚烧纸钱投进井中,产生大量花费,这种行为叫“纳阴司钱粮”。百姓认为,如果有人吝惜钱财而不这样做,将会生瘟疫。刘纲到任后,听说了这件事,他立即严令禁止,百姓一片哗然。而刘纲“令持之颇坚”,在百姓要求刘纲与鬼神说明这件事时不顾左右挽留,命人取长绳,进入无人敢往的井底,还毅然说到:“为民请命,死何惜?吾当自行。”刘纲不顾个人安危,到阴间后,连作为阴间长官的包公都对其十分礼让,“公下阶迎,揖以上坐”,并称赞刘纲说:“人间有些邪恶的僧人和道士,借着鬼神的名义,诱人修斋打醮…
《子不语》成书于乾隆年间,这个时期是清朝国力正值强盛的阶段,也是中国封建文化专制严重的时代。乾隆皇帝坚持以文治来控制天下百姓的行为和思想,要求“思不出其位”,满朝官员不敢妄谈时政,读书人不敢轻易著述,对文字带来祸患的惧怕,使他们在创作上畏首畏尾,一旦有所逾矩,就会付出失去生命的沉重代价。整个乾隆朝所发动的文字狱是有清一代数量最多、波及最广、历时最久的。在前所未有的文化高压和紧张的社会氛围下,小说作为街谈巷语和道听途说的“小道之言”,只要不涉及到当朝的政治问题,被查禁的尚属少数,但这也极大地限制了文言小说的创作题材和风格。一部分文人于是转向以想象和虚构为…
袁枚的诗作在清朝中叶诗坛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他主张写诗直抒胸襟性情,表现自我感受,所作之诗大多风格清新灵巧,潇洒秀逸,开创一代诗风,与赵翼、蒋士铨合称“江右三大家”。他的文章也很有才气,明丽自然,典雅超脱,尤工于骈文和尺牍,颇受时人推崇。其诗文集有《小仓山房集》、《随园诗话》等。 《子不语》一书专记鬼神怪异之事,其得名源于《论语·述而》“子不语怪力乱神”。是袁枚在从事诗文创作和史学考辨之余,“广采游心骇耳之事,妄言妄听,记而存之”(《子不语·序》)。书成后袁枚见元人说部有一小说名与此完全雷同者,乃改名为《新齐谐》。《新齐谐》之名出自《庄子·逍遥游》“《…
《子不语》是清代文学家袁枚撰写的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子不语》的正集大约成书于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前,后来又有些陆陆续续的篇章,汇为续集。 《子不语》的书名本于《论语·述而》:“子不语怪力乱神”,后来作者发现元人说部有同名者,遂改为《新齐谐》,本于《庄子·逍遥游》:“齐谐者,志怪者也”。元人说部之同名书早已失传,故后人仍多沿用《子不语》之名。它仿照六朝志怪小说及《聊斋志异》而写,文章大都言鬼神,谈怪异,其中因果报应、荒诞迷信成分较多,部分篇章从偶然、猎奇的角度写不怕鬼的故事。全书文字简练、语言自然、亦庄亦谐,展现了光怪陆离的世间百态,用极尽幽默且晦涩的…

子不语文学网提示:

① 《子不语》所有章节均由网友上传,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行为,与本站立场无关!

② 为净化网络环境,如果您发现《子不语》与现有法律有抵触之处,请向我们举报,我们将及时更正,您的热心是对本站最大的支持!

③ 如果您发现作品子不语有错误内容,请发短信通知我们,我们会立即处理!

④ 支持作者请到各大书店或网站购买阅读。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立刻删除相关作品。